6
0
0

我讲一个我太姥爷的真实故事吧

等级:7 级 Ai助理
22天前 42

我太姥爷在的那个村呢叫苏墩,之前呢因为全村人姓苏而得名,后来太姥爷的父亲这一支高家人迁到了这儿,自此形成了村里东高西苏的居住格局。

自从高家这一支迁到苏墩之后,怪事儿就不断的发生。

太姥姥的父亲(以下简称老太爷)是个地主,家底颇为殷实。年轻的时候娶了一名正妻,给生了个女儿后,肚子里就没了动静,于是老太爷的娘就张罗着给去了几房小妾,可是也是“阴盛阳衰”。始终等不到传宗接代的儿子。

直到第七房小妾娶进门,过了两月就怀上了孩子,满10月小孩儿呱呱坠地,是个带把的。这可高兴坏了老高家人,于是在孩子也就是我太姥爷满月的时候张灯结彩,宴请宾朋。

是夜,整个高府,高朋满座,灯火通明。老太爷兴致高涨,当夜喝了不少,抱着太姥爷给与坐各人展示。

当时席中有个道教居士,年轻的时候是个儒生,年幼成名,能九步成诗,但成年之后,曾多次科举未中,便灰心丧气,去了村外清平山上的道观里面做了个居士,整日朝诵南华,暮读黄庭。因为老太爷经常去道观里面请香,一来二去就成了半个朋友,这次满月宴自然就在宾客之列。

老太爷抱着太姥爷给这居士看,这居士一看到太姥爷那稚嫩的脸,心下一凌,对着太姥爷的脸细细打量。良久叹了一口气说:这孩子面相极为富贵,但是年幼之时当有一劫,如能度过,其后自然是飞黄腾达。

老太爷欣喜若狂,欢喜过后便是恐慌,于是便问居士可有破解之法。只见这破落居士从袖中取出一个精致的虎头铡刀,刀口泛着寒光。他将这铡刀递给老太爷说:你持此刀,每日正午铡刀开合,为这孩子斩去身上煞气。待到其周岁,此劫可解。

老太爷感激万分,待到明日便开始了每天给小儿子驱邪的过程。

小儿子出生,几个姐姐也都是万分欣喜,整天围着小弟弟转,带小弟去玩。整个家庭在小孩子出生之后氛围也好了很多。

就这样一直好到了太姥爷周岁的那天。太姥爷是7月生日,周岁那日天气晴朗。当天正午,阳气最盛之时,老太爷给太姥爷铡了一刀,之后整个人都放松下来。是夜一家人欢欢喜喜吃了个晚宴,便各自回屋。盛夏时节,感觉天气闷热,于是老太爷便带着妻妾出来院子里乘凉,大人们在一旁说笑,小孩子们便在地上玩耍。

孩子们累了之后,姐弟几人便往地上一趟,看起了星星,只见月华如水,群星如河。一切美得宛如画境。

这时,只见一道闪灵,从天而降,落到远处林子中,几个跳跃后,直中园中那棵老槐树上,只听喀嚓一声,老槐树应声而断,直溜溜倒向了一旁躺着的孩子们,孩子们还不及反应,便被槐树砸中。

院中瞬间乱成一团,大人们着急着去抢救,但是树木太大,老太爷一人加几房妾室竟然是抬他不动。

等到叫来众人,抬开树木之时,之间树下,太姥爷丝毫未伤,只是受到了惊吓,面色惨白。哭都哭不出来。而再看几位小姐,个个被树枝穿透了身体,当场就丢掉了性命。

至此,老太爷才知道这一次,最终是几个女儿帮幼子给挡了劫。

更怪的是,生下女儿的几房妾室也都因为种种原因,在一年时间里先后离世。最终只剩下了了正房以及剩下太姥爷的小妾。

老太爷眼看家里怪事不断,便去找了当初那个破落居士。以还铡刀之故,询问高家之事。居士告诉老太爷,虽然小公子劫难已破,可却是几位小姐给挡了劫,小姐们突遭横祸,来不及反应便失去了性命,懵懵懂懂之下还在高家游荡,在看不见的地方陪伴着高家众人,因为与各自母亲最为亲近,所以各自的母亲便先遭了殃。如果长此以往,怕是整个高家都难逃厄运,想要破解却也简单。趁着正午搬个家,让小姐们的冤魂找不到亲人,便自去投胎了。

于是便有了老太爷这一支迁往苏墩的事儿。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小铡刀,那个居士就送给了太姥爷当个护身符使用了。

老太爷举家迁往苏墩之时,太姥爷已经两岁多了,却因为在周岁时收到惊吓,身体一直较差。于是老太爷便请了个师傅来教太姥爷习武。从小打熬身体。

后来太姥爷的身体便慢慢好了起来,后来甚至在清末的武科举考试中了个状元,光耀门户。但清末军备松懈,当兵危险又没什么出路,就给家乡买了个地方小官做。

也就是在太姥爷回来当官之后,家里面又发生了很多的怪事和奇事。

具体的有人想看了再更新吧,因为我这也是听我长辈口口相传传到我这儿的,很多细节已经不可考了。我就加了一些我自己的想象,但是事情的真实性还是很有保证的。

 

8.10.我又跑来更新了,这次讲一下太姥爷成年之后的事情。

太姥爷回老家当官后不久,便遇见清政府倒台,后来又碰见袁世凯复辟,军阀割据等一系列的事儿,太姥爷这官也就当当不下去了。于是回到苏墩老家,收了几个徒弟,在苏墩村里做起了个小乡绅,因为当过清末的武状元,又在本地当过地方官,虽然下台了,但是在周边各村的声望很高。

当时火器,洋枪洋炮在中国地方还不甚流行,武人的功夫还是很受地方的认可。我太姥爷拳脚功夫了得,据说在其即将入土之时,尚且能一个背靠靠倒一座土墙。

太姥爷用的兵器是个奇门兵器,似拐似镰,兵器有一对,双手持。因其短,所以用起来较险。非常考验功夫,而且因为一般人见得少,所以也不太容易防范。我小时候听我妈说当时太姥爷下葬的时候兵器随他一起埋进了棺材,可是去年过年我又听舅舅说这个事儿,舅舅说这个兵器还在我一个表哥家供着了,有机会拍个照片给大家瞧瞧。

太姥爷养了一匹白马,平时不舍得骑,只有重要场合才会骑上摆个排场。太姥爷待这马儿极好,日日给其梳毛,洗澡,用铡刀给它切草喂食。(这可不是那个小铡刀)

我太姥爷那个村与周边两个村子由北向南呈倒品字排布,太姥爷所在的苏墩呢,就是那个品字头,湾刘和夏堂就一东一西的分布在苏墩两边。

当时夏堂有一户人家,家底颇为殷实,有一天,这家姑娘再出门玩的时候,被人给掳走了。过了一天,有人给这家给送了封信:原来,这姑娘是被一直以来流窜在附近的一伙土匪给绑走了,让这家给送钱过去,要不就撕票了。

这可吓坏了这家人,这户人家急于把姑娘给救出来,可是家里去实在没有这么多钱,正在发愁之际,有人给他们出了个招,说是隔壁村有个高某,功夫高强,而且为人颇为仗义,可以找他去帮帮忙。

于是这家人便提着礼物上门了,想让太姥爷帮忙把姑娘给救出来。

我太姥爷一听,二话不提,问明了土匪所说的交钱赎人的地点之后,便让这家人回家去备菜,礼物却并不收下。

没有得到明确承诺的夏家人,忧心忡忡的回到家里,去问当时出招的那个人。那人听罢经过,笑道:“不用担心,只管去准备好酒好菜,这事儿人家已经应下了。”夏家人这才欢天喜地的去菜市买菜。

暂且不提夏家人如何欢喜,只说我太姥爷,送走夏家人之后,他换上一身白袍,给马儿喂饱草料,备好鞍具,便取了兵器出门去了。

太姥爷牵着马就这么奔土匪窝给去了,可是那个地方太姥爷也只是大致知道地方,具体在哪儿却也是两眼一抹黑,说不上个东西南北来。

于是太姥爷便朝着大致方向走。路上碰上个饭馆,太姥爷便进去打听这帮土匪,店里众人,人人宛如谈虎色变,都不敢言。太姥爷正感发愁之际,有个独饮者,端着杯子过来坐在了太姥爷的桌前。问道:“兄台,看你仪表不凡,打听这却是所谓何事”

太姥爷见他相貌堂堂,想来也不是阴邪之辈。便将事情经过对他全盘托出。

这人听了以后,不禁对我太姥爷心生敬仰:路见不平,能够拔刀相助。这等义士在当时的乱世却也所见不多。

于是这人便自报家门。原来这人是正是土匪藏身地附近村的居民,姓徐,叫徐嘉。这徐嘉所在的村落因为就在土匪窝附近,所以也经常被“打秋风”,所以徐嘉对这伙土匪也是深恶痛绝,恨不能除之而后快。但是因自己一个人身单力薄,又没有其他能能响应他,便只能眼看着土匪猖獗却无能为力。

这徐嘉小时候也习过武,擅长使一手长鞭,为人讲义气,与太姥爷一聊,两人便引为知己。两人换了两杯酒之后。徐嘉说:“高兄,这次你去贼窝,我虽然极想与你一同,可是这伙贼人却知道我的底细,我虽然不怕,但是架不住家中尚有家眷,这次怕是不能同你一起前往。”

我太姥爷当下便说:“徐兄所言差矣,见义而为,自是图了一时痛快,但是能清醒认清自己才是心有大智。若无大智,进退只凭一时义气,那也只能是一介武夫,不得长久。”

徐嘉感动不已,直道:“如果高兄救人不顺,力有不逮,就往东跑,虽然我不能和你已经冲锋在前,但是接应你撤退,我还是能做到的。”

太姥爷辞了徐嘉,便往徐嘉所说的方向走去,最终在天色将黑之时,找到了土匪所在之地。

这土匪窝,看起来像是破落地主的大院,后来荒废了便被这伙土匪给占据了去。

太姥爷看了正门,门从里面给锁了,于是太姥爷从侧面翻墙上去,跳到了院子里,定睛一看,原来这伙土匪正在正屋里面喝酒,整个堂屋里面灯火通明,声音嘈杂。

太姥爷没有去惊动这群土匪,而是现在偏房里面找到了被绑的夏家姑娘。跟姑娘确定身份之后,太姥爷给姑娘松了绑,从里面开了门,将姑娘送到马上,让姑娘先往东,东边自有人接应。

姑娘往东跑了不知多久,看见一片树林,看见一男子在树林旁等候。

那男子正是徐嘉,徐嘉见一女子骑马而来,那马瞧着眼熟,徐嘉仔细一看,正式太姥爷的白马,徐嘉叫住姑娘,问她可是夏家姑娘,待夏姑娘点头后,便将夏姑娘先送至家中藏了起来,然后便骑太姥爷的马来到了树林边继续等候。

却说太姥爷送走夏姑娘,待了段时间,整整衣服,手持镰刀,往正院中一站,一声吆喝:朋友们,吃好喝好,人我先接走了。然后便往门外走去。

土匪们正喝在兴头上,听见外面动静,就把酒杯一甩,一群人冲出了正屋,往偏房一看,人不见了。就抄了家伙朝着太姥爷追了出去。

追到大门外,跑得快的几个人就跟太姥爷交上了手,太姥爷两把拐镰在腰间插着,并不动用,空手跟土匪过上了招。

一个跑得快的土匪,一下飞扑,举刀朝太姥爷劈了过来,太姥爷侧身一躲,避了过去,双手一合。将土匪手中的虎头刀夺了过来,同时一脚将人踹飞了出去。然后持刀与剩余两个土匪交起手来。

在解决完近身的几个土匪之后,太姥爷将刀一扔,往东撤去。

后面的土匪继续朝太姥爷追来,太姥爷待到土匪近身,从腰间抽出拐镰,兵器在手,太姥爷气势一变,向追兵反冲两步。左手镰刀挡掉土匪砍来的刀,右手一探,拐镰刀光一闪,一个土匪,腹部中刀就倒在了地上。太姥爷刷刷刷几刀,逼退正面来敌,侧面有人准备趁太姥爷不注意,从侧面偷袭,太姥爷头也不回,反手一镰,那土匪就定在了原地,半晌,才从他脖子中出现一道红线,紧接着那道红线晕染开来,那土匪直挺挺的倒下。

这一下吓坏了众土匪,众土匪悚然,同时停下了脚步,姥爷见已然立威,知道久战对自己不利,于是便抽身向东撤离。

一众土匪见太姥爷撤退,便又追了上去,边追边喊:前面的好汉,你一个人是跑不掉的。我们都敬重好汉,你放下武器投降,我们还能成为朋友。

听见这话,太姥爷又反冲锋一波,只见太姥爷双手联动,刀光翻飞,一时间不知道太姥爷出了多少刀。两三个土匪应声倒地。剩下的土匪急忙停住脚步,向后退去。太姥爷趁机又往东撤。

就这么打打停停,土匪中有人看出了门道,急忙喊道:兄弟们,不能让这厮再跑了,这明显是有人在接应他,我们人多别怕,一拥而上把他拿下。

太姥爷看动机暴露,也不反冲了,一味的向东跑去,可是路上总有人能追上,冷不丁的抽上一刀。太姥爷见脱不得身,便不再跑路。

众土匪一看太姥爷不再跑,便一拥而上将太姥爷围了起来。

但是迫于太姥爷的淫威。一时之间没人敢上。时间长了,众土匪见只围不攻也不是办法,相互一打眼色,一拥而上。众人见老太爷不躲不避,心中大喜。纷纷大叫:我砍到他了。

欣喜没有持续多久,之间太姥爷间不容发的一低身子,空中仿佛出现了一个银球。那一瞬间,没人看清老太爷是怎么出刀,只听见刀入肉声,近身的几个土匪瞬间倒下。

周边的土匪大惊之下,又恢复了围而不攻的姿态。这时候,只听一土匪大喊:大家用武器扔他。

这时候大家纷纷醒悟过来,打不过,可以用用远程武器啊。

于是众土匪纷纷找寻能够投掷的武器,土块,砖头,手中的刀,一时之间视线都为之遮蔽。

太姥爷看众人不再近身,暗道糟糕。来不及多想,便团身主动向土匪冲去。这下众土匪投鼠忌器,只能继续跟太姥爷肉搏。

几乎没有人能抵挡太姥爷两招,太姥爷的招数看起来非常简单,只有见到的,扫,钩,划。但是却快的不可思议,快如电,迅如雷。众土匪溃不能当。

缠斗之中,太姥爷逐渐力竭,这是天已经从满天星斗变成了启明独亮,原来这场缠斗已经进行了一整晚。

太姥爷越斗越累,心中暗叹,怕不是要葬身在此。

只在这时,众人突然听见一声马嘶,只见一人策马而来,甩出一鞭,正中太姥爷。那人伸手一拽,太姥爷借力飞上了马背。那人调转马头飞驰而去。

直到两人离去,众土匪才如梦初醒。

这人正是徐嘉,原来徐嘉在树林旁等待许久,眼看天就要亮,却不见太姥爷前来,心知有变。便前来接应。正好救下了力竭的太姥爷。

两人回到徐嘉家中休养,那徐嘉见太姥爷一身白衫已经通红,心下一惊,赶紧脱下衣服刚太姥爷查看伤势,却发现太姥爷浑身上下竟然无一伤口。不由得对太姥爷敬佩万分,以后两家也是结下深厚友谊。

待太姥爷恢复体力后,太姥爷不顾徐嘉挽留,骑马带夏家姑娘一同回到了夏庄。

等到夏家时,夏家人正好备好了酒菜,等着太姥爷上门了......

 

今天没写灵异,因为太姥爷这段英雄救美的故事,我小时候老听,忍不住今天就给写出来了,下次再给大家将太姥爷的妻子也就是太姥姥借尸还魂的故事吧。

太姥爷后来经人介绍娶了周边一个姑娘为妻,这姑娘长得清秀,贤惠,能持家。这就是我太姥姥,也就是今天的故事主角了。

太姥爷自身声名在外,弟子众多。

婚后不久,太姥爷喜获娇子。而后又接连生了2个小子加一个千金。

接连生了几个孩子之后,太姥姥身子便差了下来,每日极为畏光,经常待在屋里不出门,身子一天天的差了下来。

太姥爷的几个孩子都没有习武天赋,只有老三缠着太姥爷教他练武,于是太姥爷便交了他一招摆拳,只这一拳就让他练了三年才让太姥爷满意。

三姥爷见功夫如此难熬,也就断了念头。

关于功夫断了传承,太姥爷也不难过,曾经他说过:如今已经没有功夫生存的土壤了,以后都是洋枪洋炮的时代了,功夫苦练20年出师,却也打不过手持洋枪的儿童。

不过他在临死的时候还是把自己的兵器给留了下来,留给了三姥爷算是当个念想。

话归正题。

我这位太姥姥,自打生了三儿一女之后, 身体便一天天的差了。加上当日物质条件不丰富,医疗尚且落后, 故此在养了一段时间之后,身体仍旧不见好转。

太姥爷看着日渐憔悴的太姥姥。心里难受却又不表现在脸上。

只是每天早上闷闷的出门,晚上闷闷的回来。

后来有一天,太姥爷从外面回来面带喜色,对太姥姥说近期需要出门一趟,两三天就回。

太姥姥每天看着丈夫为了自己的身子闷闷不乐的,也心里难受。这下见太姥爷好像心情好了点,自己也开心不好,两人当晚做了顿好吃的,还喝了点小酒。

次日一早,太姥爷就自己出门了,牵着他的老白马。

白马老了,驮着太姥爷走一段时间就会喘。太姥爷心疼他这个好朋友,也不骑他,只是牵着路上做个伴。

两人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老马不知道主人要往哪儿去,只知道主人心情好久没这么好了。

原来太姥爷每天出门都是去找附近的神医名士,却总是无功而返,那天正闷闷吃饭的时候听人家说隔壁市有个道士,神通广大,有种种不可思议之能力。太姥爷赶紧向这人打听地址,知道了大概方位后便感谢万分的回家了。

这一人一马走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到了大概地方之后,太姥爷却是两眼一抹黑,抓瞎了。

太姥爷只得找了个旅店住了下。准备次日一早再去找这个道士。

晚上吃饭的时候,太姥爷跟人攀谈,发现语言竟跟自己父亲有些相似。不由得心里有些诧异。

第二天天一亮,太姥爷就出了门,逢人便打听这道士的事儿。许是这道士在当地确实神通广大。不多时,太姥爷便打听到了那道士在山外的道观里面隐修。

太姥爷顺着旁人指引一路找到了这道观,只见那古观规模不大,上书《知道观》三字,此时却是观门紧闭。

太姥爷拾阶而上,在门前站定,敲了敲门环,随后站在门前等待,不多时,一接引道人,前来开了门,问明了来意。便又关上门,让太姥爷在门前稍作等待,他却返回道观禀告去了。

太姥爷又在门口等了片刻,那接引道人又返回来开了门,将太姥爷迎了进去。

太姥爷进入道观,之间道观步道两侧,八棵需两三个成人环抱的大树,道观大殿前面的祥鼎上香火缭绕。

太姥爷跟着接引道人进了大殿,只要殿中供奉着三清祖师,太姥爷正打量着大殿,却从神像后转出一个人来,只见这人头带玄色混元巾,身着青色逍遥袍。道服不新却也洗的干净。太姥爷细细看去,这道人鹤发童颜,隐有仙意。

太姥爷赶紧躬身一拜,那老道不偏不正受了一礼,不等太姥爷开口边对太姥爷说道:“你的来意我已知道,生老病死本事常事,不过看在你我有些渊源,我便教你一法。你回去之后依法行事,可保你妻子性命。”

太姥爷心里疑惑,不知道两人有甚渊源。不过听到这道人可只好妻子之病,便也顾不得那么多。纳头便拜。这次那老道不在受礼,将太姥爷扶了起来。说道:“你幼年之时,我曾赠与你一把虎头铡刀,现在可还身边。”太姥爷心里诧异,自己这虎头铡刀一直不曾外示于人,这老道竟然知道,听到意思竟然还是他所赠与。不过太姥爷也不细想,听话的将铡刀拿出。这铡刀说来也怪,跟着太姥爷几十年,也不曾磨砺,而今打开,依然是寒光闪闪,锋利异常。

那老道看见铡刀,叹息一声,对太姥爷说道:“既然此刀还在,那就简单,你回去之后每日让你妻子躺在正屋,你在正屋门外,每日正午用铡刀空铡三下,可保你妻子性命。”说完便起身进了后院。

接着接引道人便送起了客。

下山路上,太姥爷心里疑惑重重,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得放下心思,抓紧时间赶路回家。

太姥爷回到入住的店里,退了房子,牵着老白马一个劲往家赶,因为心情愉快,归途比去时快了不少。当天晚上便回到了苏墩。

回到家之后,太姥爷便依那道士所言,每日正午就在门外给太姥姥铡上三刀。一天不拉。

可是太姥姥的身体却日渐虚弱,最终在一天晚上溘然长逝。

太姥爷心里难过,心里想的全是那道士骗了他。

悲痛过后,太姥爷就开始准备太姥姥的丧事。

一人死而全家缟素,太姥爷的弟子们也都身披孝衣,头戴孝帽。院子里白花花跪倒一片都在哭灵。

三天过后,到了太姥姥下葬的时候。

村里的宿老一声吆喝,几个村里的力士就准备前来钉棺。随着钉子一点点镶进棺材,屋内众人纷纷大哭起来。就在这时,众人突然听见“咚咚”的闷响声。众人哭声慢慢小了下来,这是钉棺之人这才发现,原来这咚咚之声竟然是棺材里面发出来的。

这一发现让人大吃一惊,纷纷退后,众人也都不哭了,一个个惊骇不已,而这时哭声又响了起来,竟然还是那棺材之中传来。众人惊吓之下不敢上前。

只有太姥爷反应了过来,大叫:“都愣着干什么,赶紧去拿铁锹,把棺材给撬开。”

有弟子胆子大的,赶紧拿来铁锹把棺材给翘了开,之间太姥姥在里面哭的跟个泪人一样正在踹棺材呢。

众人一看,太姥姥竟然又活了,各个吓得要死,有胆子小的大叫着见鬼了就跑开了。

太姥爷赶紧让众弟子和几个姥爷送客。自己去安慰太姥姥。

太姥姥在棺材中哭个不停,见太姥爷上前,不仅不停,反而哭的更大声了。

太姥爷以为她是以为在棺材中吓怕了。缓缓也就过来了。可是直到晚上,太姥爷才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劲。

晚上太姥爷给太姥姥送了饭吃过之后,在院子里打了几趟拳,准备回去休息,这时候已经不哭的太姥姥却不对劲了起来。

太姥姥见太姥爷进屋便缩在床上,太姥爷叫她,她也不应。

等到太姥爷准备上床之时,太姥姥就大嚎大叫,扔东西不让太姥爷靠近。太姥爷以为太姥姥还没有缓过来劲。便自己在堂屋睡下。

结果一连三天都是如此,太姥爷被弄得心烦意乱,便去请了先生前来。

那先生来了之后,先给太姥姥把了脉,随后又问了一些问题,太姥爷一一回答了。

那先生说太姥姥脉象稳定,身体并无大碍。可能还是大病初愈,心神有损,便开了一些安神的方子让每天煎给太姥姥喝。

于是太姥爷只得耐着性子继续照顾太姥姥。

药吃完了,太姥姥也逐渐稳定下来,不在无故大叫。

于是晚上,太姥爷便想回屋去睡,结果太姥姥又激烈反抗,太姥爷身心俱疲,问太姥姥究竟是怎么回事,许是太姥姥见太姥爷对她每天关怀备至,且并无歹意,于是便张开口说了复活之后的第一句话:你是谁,我这是在哪儿,你想对我干什么?

太姥爷被这问题问蒙了。一下子愣住了,以为太姥姥失忆了,但是接下来的事儿却完全出乎太姥爷的意料。

当太姥爷问太姥姥知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太姥姥的回答,让太姥爷的心沉到了谷底。

原来太姥姥已经完全没有了之前的记忆,但是思维却并不混乱,在太姥姥的讲述中,她今年才17岁,是城南一户农家女儿,如今尚且未嫁,家中还有父母以及一个已经娶妻的哥哥。

这回答彻底让太姥爷懵了圈。一时之间竟布置如何是好。

就如此又僵持了几日,这是一个弟子的话却让太姥爷豁然开朗。

那弟子见师傅每天都愁眉不展,便对太姥爷说道:“师傅,既然太姥姥记忆出现了混乱,那咱们就带她去城里,去看看她那所谓的家,如果她亲眼看见她的记忆只是一些幻觉,那她也就不会有其他的一些想法了。”

太姥爷一听,对啊,这样下去也不是事儿,何不就去城里看看这所谓的人家到底在不在。

于是太姥爷第二天套好了车,让太姥姥坐上车,只带了一个徒弟就出门了。

苏墩离当地的县城不远,大概有个30公里。

太姥爷一早驾车出发,不到中午就看到了县城的城墙。

一看到县城城墙,太姥姥就精神了起来。一进城门,太姥姥更加活泼,频频给太姥爷指路。随着离太姥姥那个所谓的家越来越近,太姥姥的话越来越多,心情越来越好,而太姥爷却是越发沉默。只是默默地赶着车。

从城门到太姥姥的家并不远,但是太姥爷却赶车走了很久。但世间没有走不完的路,最终一行人还是到了太姥姥所说的家。

在门口,太姥爷犹豫了很久,这才让弟子上前敲门。

过了会,门开了是个年轻人来开的门,太姥姥一见那人便大喊:哥,是我。

那年轻人仔细看了看太姥姥,对太姥姥说,这位女士,你认错人了吧。你眼看着年龄比我还大,而且我们不认识你这么个妹妹啊。

太姥姥急忙道,你就是我哥,哥,我是杨xx啊。

那年轻人脸色一变,不客气的说:你这个玩笑开的有些过分了,我妹妹刚刚去世,这是街坊邻居都知道的事情。

太姥姥更加着急,急忙为自己辩解,却因为着急而失了逻辑。

太姥爷见两个人争论,久久没有结果,于是便对那年轻人说:小兄弟,我是高xx,家住城南60里张桥乡苏墩村。这位是我的老婆xx,前一段时间去世了,三天后死而复生,复活之后我老婆便没了之前的记忆,只记得是家住城里,叫杨xx,我这实在没办法,就带她来城里找找。想断了她的念头,结果没想到她对城里十分熟悉,一路上没有犹豫就指路到了你家门前。虽然我不愿意承认,可是我老婆可能确实有你妹妹的记忆。

这年轻人听了太姥爷的话,迟疑了一会儿之后转身进了屋,不多时,这年轻人领着一个年轻女人跟着一对中年夫妻一同走了出来。

太姥姥一见他们便爸妈,嫂子喊个不停,喊着喊着便哭了起来,现场乱成了一团,周边不多时便围了一群人前来观看。

于是太姥爷提议一行人先进屋。

一群人进了屋,那一对中年夫妻拉着太姥姥的手,开始说起话来,一番询问之后,只听得那中年女人大叫一声:我的闺女啊。便抱着太姥姥哭了起来。那中年男人也在一旁偷偷的抹眼泪。

见这情形,太姥爷心里暗叹。

原来太姥姥把她从小的记忆说了一遍,家庭成员,家里的亲戚朋友,还有家里的秘密说了个遍。那对夫妻听着有些只有他们自家人知道的事儿,也不由得相信眼前这个有着其他人样貌的人确实是自己的女儿。

太姥爷见此情形之后,便对弟子交代了一番让其先回去,自己一个人在城里留了下来。

却说这一家人认了亲之后,十分欢喜,一家人在一起说说笑笑,将太姥爷一个人晾在了一旁。

太姥爷知道此时也不是商量事儿的好时机,于是便先告辞,在附近找了家旅店住下了。

太姥爷住下之后,打听这杨家女儿的事儿,原来这杨家女儿,今年17岁,为人活泼,平时也是健健康康无病无灾,却在太姥姥本该下葬的那天,大中午在家吃饭的时候没有任何缘由的突然仰头倒了下去,没气了。

太姥爷核对了时间之后,发现这杨家女儿死的时候,正是给太姥姥钉棺,也就是太姥姥死而复生的时候。

晚上,躺在客栈的床上,想着老道士说的话,太姥爷的心里痛苦不堪,虽然自己想要保住妻子的命。但却并不想以如此方式来进行。

太姥爷从怀里掏出那把虎头铡刀,那幽蓝的刀芒让太姥爷心里发寒,太姥爷暗下决定,将那铡刀封存起来,再也不让他重见天日。如此想着,太姥爷便沉沉睡起。

次日醒来之后,太姥爷洗漱完毕,用了早餐。便往杨家而去。

杨家人也用过了早饭。一家人在堂屋说话。见太姥爷过来,太姥姥起身往内屋走去。

在那个时代,未出嫁的女子对男子是多有避讳的。太姥姥虽然身体已经嫁给了太姥爷一次。可是思想还是十来岁的小姑娘,避嫌也是正常的。

太姥爷坐下跟杨家父亲商量接下来的事情,虽然太姥姥身体里面已经不是太姥姥本人了,可是太姥姥的身体却是太姥姥明媒正娶娶回家的,在那个时代,太姥姥几乎就属于太姥爷的私人物品了。

可是杨家人也不愿意就这么把女儿给放了,自己养女儿养了十来年,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自己,女儿已经不是自己的女儿了,已经被别人娶回家还生了四个孩子了。这搁谁身上也都难以接受。

最后两人互相妥协了一步,达成了共识:太姥姥可以跟太姥爷走,但是太姥爷必须再重新娶一遍太姥姥。

太姥爷回到了家,拖了个媒人重新去说媒,下聘书,选定日子又八抬大轿的把太姥姥给娶了回去。

结婚当天,太姥爷看着这个自己娶了两边的女人,心里五味陈杂。自己最终是留住了这个女人,虽然里面的灵魂已经不属于他。

婚后两人生活具体怎么样,时间这么久了,加上我也没听长辈提起过,已经不得而知。

但是太姥姥借尸还魂之后,太姥爷跟太姥姥两个人再没有诞下子嗣。

后来随着太姥姥寿终正寝,高家跟城里杨家也就断亲了。

那个太姥爷随身携带的小铡刀,最终也是跟着太姥爷下了墓。没有传给后人。

 

自我太姥姥借尸还魂自我太姥姥一代结束,整个高家再无出现任何怪异之事。

之后就是我姥爷那一代,经过了八年抗战,三年内战,终于最终建国,人民迎来了新生活。

在建国前夕,我姥爷娶了我姥姥,然后在建国那年生了我大姨。

故事也就传到了我姥姥这一代。

在我印象中,已经没有了姥姥的记忆,只有两个小的片段

一个是我妈带我去姥姥家走亲戚,我们当时乘车到县城,在等城际公交的空隙里,妈妈要买些苹果作为礼物,于是在城南关附近的摊位上,妈妈挑挑拣拣选了一箱苹果,然后封了起来。

因为姥姥比较喜欢吃糖姜片,妈妈就想给姥姥买一些糖姜片,但是搬着苹果又会很重,于是妈妈让我在苹果摊上看着苹果,又嘱咐摊主看着我,然后自己一个人去旁边的超市买糖姜片。

于是我就在摊位前面等,因为当时我的年纪太小,妈妈走了之后,我就一直看着妈妈走的方向,直到妈妈回来抱着箱子,带着我乘车回苏墩。

结果回到家里一看, 当时妈妈选的那一箱好苹果被那个商贩给换成了品相不好的苹果。这件事还是在我的童年留下了挺深的印象。

再有就是姥姥去世的时候。

还记得那天放学回家,我爸借了个三轮车,我妈在车上铺了一床被子。

我们一家三口就骑着三轮车上路了,具体开了多久我已经忘了,应该是半夜到的。

到了之后,我应该是睡了, 因为我有印象已经是第二天了,小孩子们待在一起,我问大我两岁的表哥,为什么你不哭呢,他说昨天那我就已经哭过了。

小孩子是不懂得生离死别的。

以上就是我的对于姥姥的全部记忆点了。

然后进入今天故事,今天要讲的是高家第三代的故事,也就是我舅舅这一代。

太姥爷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我姥爷长子。下面有两个弟弟。今天要讲的故事是我三姥爷的儿子的故事。

在苏墩这个地方有个习俗(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就是如果有谁家的孩子是个独子,家长怕孩子夭折,就会给孩子认个干爹或者干娘,然后让孩子在认得爹娘家长大。找亲的条件也很简单,就是看这家是不是子孙繁茂。

我有四个舅,两个姨,加上我妈就是兄弟姊妹7个,人丁旺盛。而我三姥爷只有一个独子。

于是三姥爷怕孩子养不活,就把孩子认给了我姥姥,后来我这个舅舅就跟着我姥姥长大。姥姥有着中国女性的优良传统。贤惠持家,对待自己的养子野也视如己出。

后来三姥爷壮年去世,只留下了舅舅和三姥姥。在过去的时代一个女人带一个孩子是很难生存的,于是三姥姥改嫁了。舅舅就彻底住进了姥姥家,成为了家庭的一员。

有一天西头有个人去世了,晚上的时候放电影,舅舅图热闹就一个人晚上的时候去西头看人家放电影了。

值得讲一下,苏墩是一个传统的平原村落,整个村子方方正正,有一条大街,沿着主街道往两边对称着有许多的胡同,胡同再拐就到了各自的宅子。整个布局就跟树叶一样沿主脉络分散。、

那天舅舅从胡同口往里拐的时候,看到胡同口有一团黑的东西,朦朦胧胧,看不清楚,舅舅以为是人家扫的垃圾堆在了胡同口,并没有在意。就拐进了胡同上人家家里面去看电影了。

看完电影回来的时候,发现胡同口的黑影已经不见了,舅舅也没有在意就回了家。晚上吃了饭就躺下睡觉。

谁知这一睡不要紧,一闭上眼就看到一个女人披头散发的在眼前,两只手伸着要来抓舅舅。

舅舅一惊之下立马睁开眼,只见眼前并无任何异样。舅舅只当是刚死了人,自己产生的幻觉,便没在意,接着又闭上眼准备睡觉。

结果只要舅舅一闭上眼,那个女人就披头散发的出现在舅舅面前。血淋淋的要来抓舅舅,舅舅赶紧叫来姥姥,对姥姥说明了一切。

舅舅找来自己最信任的人,可是姥姥一个妇女能知道什么呢,姥姥只知道心疼的抱着舅舅,就这样过了一夜,舅舅都不敢睡觉。

到了第二天,舅舅一夜未睡没精打采,想要睡觉又不行,终于在极度的疲倦之下,舅舅崩溃了,抱着姥姥哭的稀里哗啦。

姥姥虽然之前也听说过太姥姥借尸还魂的故事,可是那就是当个故事来听一下,这诡异的事情真的轮到自己身上,姥姥也是慌得不行。

姥姥想起来同村还有个之前太姥爷的徒弟在,跟着太姥爷习武没学出来什么名堂,后来就跟别人学周易八卦之类的占卜之术,整个人也变得神神叨叨的。

可是在建国之后,因为破四旧,遭到了当地人的批斗,后来整个人就呆在家里也就不出来了。

姥姥想起来这个人之后,叫大姨来看着舅舅,自己去请这个神汉。

到了神汉家里面之后没有,也没有搞什么三请诸葛的把戏,那神汉一听是师傅的孙儿出事了。而且是师傅的儿媳妇来请了,立马就跟姥姥到了高家。

到了之后,那老汉问了情形,掏出根树枝,撇断几截之后往地上一撒,然后捡起来一根断树枝,在地上巴拉两下然后写写画画。

最后,那老汉对姥姥说,这是昨天西头那个死去的女的,冤魂缠上你家孩子了。那人死了被你家孩子带到家里,吃不到家里的供奉,她是不会走的。

现在只能在咱们自己家里面,摆上供桌,牺牲瓜果都准备妥当, 让着冤魂吃饱了,他也就走了。

姥姥一听赶紧去杀了只鸡子,然后央我大舅去买了个猪头跟一下瓜果零食,在堂屋摆好了贡品。

那老汉待供品摆放完毕,往当中一站,点燃供香,对着上方拜了几拜,口中念念有词,大概意思就是让着冤魂享用了贡品之后好上路。

那老汉在堂屋一番耍弄,最终停当下来。对姥姥说,这冤魂已经吃完贡食,孩子应该可以睡了。然后也不顾姥姥的挽留,就径自走了。

姥姥赶紧回屋去看舅舅,之见舅舅因困顿已经在大姨的怀里睡着了。

后来舅舅也再也没有遇见过那个女人。

时间再往后推移,到了60年代,当时的生产模式让许多人都吃不饱饭,再加上小孩子调皮。时年十几岁的我二舅,就跟我二姥爷家的一个舅舅还有同村的我一个表哥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偷豆小分队。

三个人昼伏夜出,就是为了偷黄豆拿回家来炒着吃。

那天晚上,我二舅在家刚吃完饭,就听的外面两个小伙伴大声叫他去偷豆子,然后二舅连忙应了一声,抄起家伙就往外跑。跑到外面时,我二姥爷家的舅舅和表哥已经不见了踪影。

二舅也不在意,领着布袋就往北地跑。

是夜,月光似水,月华笼罩大地,仿佛水雾一般在地面流动。二舅往前追赶一阵,还不见其他两人踪影,只道他们是跑到地里去了。

便停下来慢慢走,刚出了村子走到北地。是村里面的坟地,坟地南边有一座新坟。

那坟上坐了个女人抱着孩子正在轻轻摇晃,女人嘴里还唱着摇篮曲,女人脸色惨白,浑然不像个活人。二舅吓了一跳,撞起来胆超那女人喊:大半夜的,你在坟地干嘛

那女人并不应声,二舅本想不理她,径直向前,但是又耐不住心中好奇,于是就绕道前面去看这人面貌。

这一看不要紧,可把二舅吓了个一佛出窍,二佛升天。之间那女人正是村里刚死的一个新妇。

听说那女人嫁过来的时候已经有了身孕,这家男人知道后,日常对其羞辱打骂,这女子悲愤之下竟寻了短见。连肚子里的孩子一同去见了阎王。

二舅一看这女人正是前几天已经寻了短见的新妇,吓的不轻。把手里家伙一扔,手脚并用跑回家去了。

回家之后二舅生了一场大病,许久才缓过来。不过后来再也没有人见过那个新妇。也没人相信二舅的话,只是当个故事口耳相传。

不过二舅给我们讲故事的时候倒是信誓旦旦的。

后来我四舅出生了,四舅是我最小的舅舅,也是姥姥最小的儿子。

听说刚出生的时候,姥姥不太想要这个孩子,因为人口太多,饭都吃不饱。加上男孩子以后娶妻生子都是负担。

所以姥姥在一个人把孩子生出来后,把孩子扔在了地上,没有管。自己就在床上躺着休息。所以我还蛮好奇的,过去的人们是怎么在没有产婆,没有各种条件的情况下一个人就能把孩子生下来的。

后来还是晚上姥爷上地回来了。看见姥姥已经生了,孩子还在地上扔着也不哭,然后姥爷自己弄了个小毯子,把孩子抱起来放在了姥姥身边。小舅就这样才活了下来。

说起来我四舅,听我妈说小时候也是赖得要死。小时候老是欺负我妈,因为其他的兄弟姐妹都已经结婚, 年龄都大的多,只有我妈他俩玩,他就整天让我妈背着他走,自己都不走,后来有一次我妈背着他两个人一块儿掉进了沟里。后来就再也不要我妈背他了。

后来有一次,小舅不知道怎么身上破了个伤口,然后就感染力破伤风病毒,浑身抽搐,吐白沫。

找医生,医生没有办法,然后姥姥就找到了村里的那个神汉,那神汉来了一看,说四舅命中有贵人相助,生命无碍。需要晚上拿着贡品到村头的十字路口祭拜一番,不过需要没结婚的壮小伙去。

于是当天晚上,姥姥找了二姥爷家的小儿子,跟同村的一个哥哥,让他们两个人晚上去村口祭拜。

当天晚上两个人到了村口之后,把礼物都摆开,把金箔,烧纸等点燃,鞠躬拜了几下,让贵人保佑我小舅。

听我二老爷家的舅舅说,他们拜完之后,突起一阵怪风,吹得人心发寒。吓得他俩掉头就跑,回家也不敢睡,就找人打麻将去了。

虽说他俩不靠谱,可是我小舅毕竟是活了下来。也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冥冥之中真的有贵人相助。

后来小舅再长大一点,崇尚武艺,想要习武。看水浒传,向往梁山好汉的生活。于是把姥姥的钱偷了,自己一个人跑到少东梁山去了。后来没找到好汉又回来了,然后这个好汉就被我姥姥一顿好打。

但是小舅练武这个事儿后来听说倒是练了一段时间,还收了不少徒弟,据我妈说他那满院子的果树都是当时人家小徒弟来送的。

不过我没见过他们比武,不过听说当时他们年轻的时候跟附近几个村子打架没打输过。整天一群小子没事儿干,就出去人家村子里面碰瓷儿,先让一个人故意撞人家一下,然后嚣张的不道歉,还各种脏话,然后如果别人动粗了,旁边一群人就过去抓住这个人打一顿。

当时那群人简直成了周边各村四害灭绝之后的大害。

还是听说后来有一次我二姥爷家的大儿子把别人打的躺床上下不来,人家势单力薄。那家的父亲就一个人来我二姥爷家,进门直接给我二姥爷跪下了,让我二姥爷家的舅舅别打他孩子了。自打那后二姥爷家的两个孩子消停了。再加上后来他们各自成家,也就不打架斗殴的了。

后来社会高速发展,各家各户都盖了楼,买了车,整天轰轰轰的把魂魄之类的也都轰散了。

现在诡异故事再也没听说过了。

如果有小伙伴们有其他好的故事希望给我讲一下哦。毕竟从小我就爱听故事还会抱着格林童话啃。

好了,安啦。老高家的故事讲完了,这个故事我从初中就开始给同学们讲,讲到现在我已经工作4年了,来给大家讲。感觉挺有意义的,以后我可能还会给我的孩子讲,如果我能有幸活到孙子出生,那么应该还会给我的孙子讲。

想想还是满美好的。好了,谢谢各位看到这个故事的有缘人,我是一个坚定地唯物主义者,希望大家也能够不为所惑,鬼怪故事只图一乐即可。

噔噔蹬蹬

回老家又搜集到一些素材,把之前的故事给大家给完善一下。更成体系。同时增加几个零碎小故事,更新给大家看。

先说太姥姥借尸还魂。这次回家又听长辈详细讲解了一下,感觉更加的玄乎跟合理。冥冥中仿佛真的有灵魂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与我们共存在这个世界。

话说太姥姥的原生家庭是一个医生世家,在城南极有势力。太姥姥从小娇生惯养。脾气极大。

太姥爷在城南一打听。某某医生住处,周边人都是纷纷指路,根本不费力就打听到住处所在。

而且因为太姥姥原生家庭富有,所以对于这个女儿也是极为看重,所以对于这个灵魂体寄生在其他人身上的女儿还是想相认,毕竟如果是普通家庭,在那个年代,一个女儿不卖给别人就不错了。

另一个细节是发生在太姥姥跟原生家庭相认的时候,太姥爷家在农村也算是大户。在约定好的日子里套好马车,天一亮就驱车带着归心似箭的太姥姥前往城南。

一路无话,到了城南之后,进了城,不多久就从大道拐进了一个胡同,又走没两步,就到了太姥姥家门口,一进门,只见院子里站满了身穿黑衣,头戴黑手巾的妇人。正中堂屋站了一家四口,老妇人,老太爷,跟太姥姥的哥哥嫂嫂。那妇人看见来人。边哭着上前:我那可怜的儿啊。

谁知,太姥姥看见那妇人便破口大骂。你是哪里来的妖怪,给这儿冒充我妈呢。

说着走进一旁的妇人群里,找到一人。拉着胳膊撒娇道:妈,你怎么穿这样呀,我回家来你也不欢迎我。

那妇人听着太姥姥的话,不禁动容。难道孩子真的复活了?

可是只认出来面容,又不能代表什么,自家是周边有头有脸的人物。只要是有心人没有不认识自家的。

虽说心里是希望这个女儿真的魂魄重生,可是自家也不能被当个冤大头了。

于是那妇人按下心思将太姥姥领进屋,各人分别落了座。

太姥姥又说起话来:妈。我屋里床头墙角那个活络的砖头下面藏得钱你们没拿吧,那可是我存着讲来买东西用的。

几人一听,忙上太姥姥屋子里面去查证,一看果然如此。

太姥姥家里人顿时信了八分。

于是又拉扯着询问了一些家中私事。太姥姥也是对答如流。如此一番之后,才终于有了最后的相认以及再娶亲。

话说太姥姥嫁去之后,因为已经有了孩子。

太姥姥自身本来就是大户人家出生,养尊处优。身子娇贵。脾气也大。

后来几个姥爷陆续娶妻之后,婆媳关系处的是一塌糊涂。

对几个媳妇儿动辄打骂。撒泼打滚,寻死觅活。

为此,我那从未见过面,甚至在故事中都很少听说的三姥爷想不开寻了短见。

三姥姥誓要在老高家守活寡,我那厉害的太姥姥硬是给三姥姥骂走了。

听故事的时候也感慨,现在人有时候也需要这种泼皮精神。愉悦自己。管他人干嘛

让自己舒服才是真舒服。

小故事告一段落吧。以后有空再更了

最新回复 (6)
  • 等级:1 级 风从 & 山中来 22天前
    0 引用 2

    登录后可见回帖内容与附件。

  • 等级:1 级 人间 * 潮汐 21天前
    0 引用 3

    登录后可见回帖内容与附件。

  • 等级:1 级 人间清欢 21天前
    0 引用 4

    登录后可见回帖内容与附件。

  • 等级:1 级 风起长林 20天前
    0 引用 5

    登录后可见回帖内容与附件。

  • 等级:1 级 山海之间 19天前
    0 引用 6

    登录后可见回帖内容与附件。

  • 等级:1 级 云上小镇 4天前
    0 引用 7

    登录后可见回帖内容与附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